观点:校园足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足球家长
来源于高校足球圈 ,作者高校足球圈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各路综艺尽显神通,最近芒果台推出的‘少年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尤其是年轻人。视频中小孩哭诉“妈妈,我想踢足球!”那一声声的期许,在很多人心里引起不适感。或许有不忍,有惋惜,有无奈,有不安。孩子为梦想提出呐喊没错,家长对孩子的前景规划也无可厚非。只是在两种思维面前,背后博弈的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开放式观念与维稳思维。
作为一名跟踪报道大足联赛多年的小编,采访过许多校园足球的明星球员,或多或少他们都调侃自己,倘若父母允许自己在小时候走职业道路,没准儿早就是国家队队员了。事实上假设条件里的成功,不可以等同于现实中的成就,与其感叹自己失去的,不如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每当如此,小编都会感叹,感谢大足联赛,虽然它没有让这群追风少年走上职业化的足球运动员道路,但是尽可能的让每一个人感受职业化的过程,不仅弥补遗憾,更是为中国的足球人口总基数在做贡献。因为大学足球是培养更多足球家长的优化途径。
“校园足球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一大批会踢球的优秀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律师、法官、警察、教师、公务员,当然也会培养少数有着扎实文化根基的优秀足球运动员,这是我们校园足球要实现的目标。”
01
家长反对孩子走职业化的足球道路在足球圈内激起广泛讨论
‘少年说’足球男孩走红,于大宝、张玉宁等大V进行声援,某音也不断刷到孩子想踢足球妈妈不让的视频,似乎一片堪忧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前景。但是就节目而言,母亲与孩子的对话逻辑性很强,并且主持人陈铭建议男孩母亲“由孩子的对立面站到孩子的身边来,了解足球专项特招生的录取,了解职业的发展前景,与孩子共同合理进行规划”。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家长作为主导,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孩子的选择将不予以接受。“中国职业足球的大环境不好(足球)”,母亲反对孩子走职业化的足球道路,而足球的发展环境不能简单以职业化足球运动员生涯一概而论。
中国足球大环境由许多足球相关产业共同组建,而大学足球的发展就是为足球大环境进行优化的重中之重。与其说中国足球运动员少、发展局限,不如说是“足球家长”少,了解足球、喜欢足球,甚至是踢足球的家长,均可称之为足球家长。家长对足球认知度的好坏直接决定孩子是否可以继续在足球的道路上走下去。于是培养足球家长、如何去培养是大学足球的责任。
当校园足球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父母后,对于孩子是否选择职业化的足球道路会报以更开放的态度。理想与现实确实存在差距,能否成为职业化的足球运动员确实需要天赋,上升之路相对较难,但是支持孩子从事与足球相关的职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02
官方发声、全国校足办成立、正规赛事的运营。全力为足球人口提升做贡献
2013年,无疑是校园足球的又一里程碑。2012-2013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新增校园组,改变了以往以特长生为主的竞赛体系,该组别的建立让更多的普通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许多校园足球运动员走出省外,进入大区赛,并进一步走向全国赛场,这对于他们是很难得的经历。2014-2015赛季,即2015年,大足联赛又增加高职组。对于高职高专学子来讲,专科3年制,让大足联赛变得尤为珍贵,在比赛面前,他们拥有比校园组更少的时间,于是他们更加珍惜大足的舞台。据数据显示,大足联赛在2012-2013赛季参赛队伍有400多支;到2018-2019赛季已增加到1500多支(包括女足)。在比赛任务的激励下,足球队伍由选材到组建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这是校园足球人口增长的一个优质途径。在相关政策与氛围的催化下,2018-2019赛季,女子组新增校园组;2019-2020全国校园足球赛事计划中,女子组新增高职高专组,使得比赛参与人数再次增加。竞赛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可以使高校不同组别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更为增加高校足球人口做出巨大贡献。
截图来自全国校足办
而赛事成功开展的背后的土壤是校园足球的大力发展,2.7万所足球特色学校、360堂足球课、遴选建设3000多所幼儿园足球特色学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足球选材的基本目标,更是立足于中国足球大环境的基础上,为足球文化定基调。同时足球专项特招生更是为在足球上付出时间的同学提供绿色通道。
截图来自全国校足办
“踢足球也能上好大学”
2018年江西省高考理科状元不仅是九江一中全体师生眼中的学霸,更是学校校足球队的队长。他带着足球队长的光环刷新了大众对高考状元的认知。由此可见,踢球是否耽误学习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是孩子可不可以踢足球,而是如何转变家长思维。
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支持孩子踢足球的家长,主要是希望孩子通过踢球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随着校园足球政策的推行,更多的大学进行足球特招,这无疑给了家长和喜爱踢球的孩子更多的选择。以前家长都会吐槽,“踢球踢那么好有什么用,可以考上大学吗?”而现在,踢好足球,真的可以上大学,而且还是顶尖的大学!这是一个非常积极且正面的影响,不仅可以解决家长对孩子如何上大学的忧虑,还可以为高校提供优秀的足球人才,更重要的是为中国足球人口的增加作出贡献。
03
校内赛事、足球社团是培育足球家长的土壤增强选择性的认可度
官方的全国性足球赛事虽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赛途径,丰富的校内生活,但是这些人数只占校内人数的千分之一。即使他们成为足球家长,但是总体人数还是不足。那么如何增加未来足球家长的数量呢?
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校内联赛、杯赛的广泛开展。像北大、清华、浙大、中科大等中国最顶级的学府,他们都有传统的校内联赛,横跨两个学期的大型赛事也是寻常事。重点是,他们赛事的历史甚至比中超历史还要长。这些高校校内赛事的广泛展开,女足也不断加入组队并组织联赛。但是这对于全国3000多所高校来说,仅占少数。假设,一所大学每个学院都组建足球队,即男女足院队,按照一所高校18个学院来计算,那就是18支足球队(有的学校还不止18支);算上女足院队就是36支,若按每支球队20人计算,即拥有720名院队球员。其中还未计算参加院队选拔却未能进入院的球员,和院队足球记者、足球啦啦操队员等。倘若加上赛事组织、球队后勤等人员,直接参与将超过1000人。一个成功的校内足球联赛,直接参与人数有近千人,而间接影响保守估计可以覆盖至2000人左右。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将校内赛事打造成一个品牌活动?这需要更多的人群策群力,携手共进!而这些热爱足球的人,就是未来足球家长的预备军。因为了解,所以他们才会支持孩子在足球道路上的选择。
第二种,足球社团与支持各项足球赛事及相关活动。高校足球社团(足协)作为学校相关足球活动的组织者与发起者,主办、协办各种足球赛事或相关足球活动,他们以社团的名义不断扩大足球在校内的影响力,让更多没有接触过足球的同学去了解足球并参与进来。如何让足球社团以最大的能量去建设学校的足球文化?需要学校官方的大力支持。相信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未来的足球发展将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我们来做一道算数题,如果在校方的支持下,校足球社团每年组织的活动或赛事直接或间接影响覆盖2000人左右;换言之,如果高校每四年可以产生2000人左右的足球家长——毕业后组建家庭且支持孩子将足球作为发展方向的家长,那么全国3000多所高校,那将会是600万的足球家长基数,乐观估计,这将意味着600万个的足球家庭。
这些足球家长将会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开放的选择空间,同时那些拥有足球天赋的孩子会更容易被挖掘。当孩子选择足球等相关产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时,想必也更容易被足球家长接纳。
如何建设校园足球文化,需要做那些工作?
校内赛事、足球社团,甚至包括校队都是属于校园足球文化的一部分。高校足球氛围解密系列已经连载数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宣传高校足球文化,以公开的平台,客观的态度,为众多学生带来不同学校的足球文化,从而实现进一步交流,并对没有竞赛体系、足球社团的学校学生起到借鉴作用。
建设校园足球文化,需要明确校园足球文化包含哪些内容,以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而言,除了校内赛事、足球社团和校队以外;还包括裁判、教练员培训;足球文化节活动;主客场球迷应援团;比赛、社团相关周边产品等,这些都是建设校园足球文化的具体内容。然而推广校园足球文化,还需要新媒体、活动策划等热爱足球的学生进行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足球的魅力,并发挥所能宣传本校足球文化,这将对全国高校足球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校园足球文化的弘扬还需要官方的支持,以学校作为主导,支持并鼓励学生开展与足球相关的各种活动。毕竟打造一个足球品牌赛事或者一个品牌活动,将会形成学校自身的足球IP,并在整个高校领域起到示范作用。当足球运动成为全校瞩目的焦点,当学校的品牌赛事成熟运营到可以与运动会媲美,那就相当于是世界杯与奥运会般的存在了。如果从学校高层到各院系领导都在关注并支持足球发展,那么该学校的足球文化就会深植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中。换言之,当足球形成一种优秀的校园文化,那么它将会一直被传承下去。
写于文章最后
家长坦言“中国大环境不好(足球)”,或许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足球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2019年中国足球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提到——足球领域相关岗位需求激增,而足球解说最为稀缺。据研究数据(除去职业足球之外的数据)显示,足球人才平均月薪7325元,足球产业作为新型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在巨大的需求面前,相关职业的薪资待遇还会提高。
目前,足球产业相关人才的主要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知名体育类高校。由于足球产业相关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那么也为其他高校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可见,足球不仅作为新兴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还可以带动高校进行课业添设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与足球人口的增加。
来 源 | 高校足球圈
主 编 | 崔小小
编 辑 | 王 垚 王 冠( 实习 )
值班编委 | 思 沅
审 核 | 杨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