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强调文化却要删除文化 限薪能摆脱外援依赖?

时间: 来源:足球直播
标签:文化
BBC报道截图

► 文  观察者网 邓睿侃

近日,中国足协出台的一系列限薪政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舆论对于相关“狠招”褒贬不一。

相较于本土球员因“高薪低能”而被降薪的情况,外援的巨幅薪资调整,更受国外媒体关注。不少国外媒体不约而同地预测,中超可能会迎来一场“外援集体大逃离”

外媒观点一致

众所周知,近年的中超已经成为一些外援理想的淘金目的地。不仅是步入职业生涯中后期、离开欧洲五大联赛的明星球员,正值当打之年的高水平球员也越来越多。

动辄千万欧元的年薪,似乎早已成为中超“土豪”的标配。甚至此前在英超只能拿百万欧元的外援,也加入了“千万俱乐部”。

然而鉴于中超赛场有限的职业程度和影响力,能够抓住这些外援的,也只有高薪这一个方法了。

如今,顶薪300万欧元的帽子扣下,纵使有三年的缓冲递减期,又有多少外援能够接受这巨大的落差呢。

英国《每日邮报》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都不约而同提到了现效力于上海上港俱乐部的巴西外援奥斯卡。

中超限薪后,大批球星或将离开。奥斯卡想留在上海就必须降薪86%

《每日邮报》指出,新规之下,切尔西旧将的年薪将下降近86%。有类似境遇的还有国安外援巴坎布,鲁能外援佩莱、江苏队外援特谢拉等等。

国外体育媒体“Caughtoffside”认为,“泡沫”终于要破灭了,中超将出现“大规模的球员外流”。

英国《太阳报》评论称,中国足协“180度大转弯”的政策,使众多大牌外援不得不开始考虑未来了。“很难相信向奥斯卡这样的球星不会在1月冬窗寻求离开的机会。”

巴西外援胡尔克已经确定不和上海上港续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足协不可能针对已经签约的合同进行相应管理,外加考虑球员对于大幅降薪的接受时间,足协设定了三年的缓冲期。

但根据国内各媒体的消息,众多大牌外援在合同到期后,是大概率要和俱乐部各奔东西的。

外援限薪只为摆脱依赖?

关于外援,足协主席陈戌源在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表示,他对中超球队少了外援判若两队很不满意。

“像奥斯卡这样级别的外援球星,确实对整个中超、俱乐部提升影响力有不小帮助。不过,真要说奥斯卡能直接带动本土球员水平大幅提高,也要打个问号。”

不难看出,在高薪从列表中被删除的同时,过于高能几乎也和中超联赛无缘了。

“金元足球”时代开幕之时,有过这样一个概念,即引入高水平外援促进国内球员水平提高。然而,在外援逐渐成为“大腿”的事实面前,他们早就失去了创造优质环境的“功能”。

这种情况,在亚冠赛场上格外刺眼。国内球员更多的选择是将球交给外援支配,能够自己盘带完成突破、掌控节奏送出关键传球的屈指可数。而对面的日韩队员,在实力和自信方面是明显占优的。

大牌外援的离开,注定了中超将进一步失去观赏性和吸引力,但能否达到“给包括联赛在内的中国足球带来根本性进步”,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摆在中国足球面前,即如何搞好青训,培养出有潜力的球员。联赛是练级的舞台,离开大腿的国内球员确实会得到更多机会,但前提是,这不会是“菜鸡互啄”。

到这里,还不足以百分之百解释控制外援薪资的理由,资本与热情的消退,更为致命。

各投资方在经过连年的消耗之后,早早有了力不从心的情况。资金周转不开,热情逐渐消失,欠薪、解散的“悲剧”屡屡发生。

据统计,2019至2020年,中国足球4个级别联赛一共有22家俱乐部相继宣布解散,其中包括1支中超球队、4支中甲球队、9支中乙球队、8支中丙球队。

陈戌源曾提到,许家印、王健林、张力、张近东、胡葆森、周金辉等投资人,都对降薪表明了支持的态度。

中超联赛的支出限额,也从2019年的12亿下降到2020年的11亿、再到下个赛季的6亿。中小球会耗不起,大球会逐渐“玩”不起,降温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强调“文化”却删除“文化”

除了限薪,足协“中性名”政策宣布之后,同样在球迷圈引发轰动。足协表示,不要简简单单起名,要尊重城市文化。

然而让一些颇具代表性,早就成为足球文化的名字消失,难道就是尊重文化了吗?

多家老牌俱乐部同他们的球迷都不愿将沿用多年的队名更改。其中,北京国安保留队名的呼声最高,无论是球迷还是俱乐部,都没有任何让步的意思。

有消息称,除了大连人本身就符合标准之外,另一只中国足球的老牌球会上海申花也相对安全,因为现有的申花品牌和该俱乐部没有任何关联。

央视主持人韩乔生指出,一些俱乐部名称早就超脱了商业的范畴,成为了城市的文化符号。

“提到上海申花、河南建业、浙江绿城,几乎没人会第一时间想起企业名。天津泰达就更不一样了,这本来就是天津经济开发区的缩写啊!而国安早已不是中信国安控股,但新东家中赫集团还是依然尊重传统,并没有抛弃‘国安’这两个字。”

他还表示,一味地效仿表面的光鲜亮丽,急功近利做表面工程,无法解决问题,反而给中国足球出了难题。

似曾相识的改变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几回,全新的政策又已经板上钉钉。无论如何,先期待“半途而废”不要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