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官司欠薪水撤投资 中国足球缺钱的苦日子来了

时间: 来源:足球直播

中国足球又双叒输了国际官司,又被判负要赔钱了。

已经职业足球踢了快30年,但是我们的俱乐部却并不长记性。以往在国内无往不利的伎俩,总是在国际规则上碰得头破血流,要靠国际足联和亚足联来规范。

这桩登上了媒体版面的跨国经济纠纷是——贵州恒丰与前主帅的仲裁。

曼萨诺的讨薪申请,得到了FIFA的支持,而贵州恒丰的主张则被驳回。

官司的原委是,曼萨诺于2017年和贵州恒丰队签定了执教合同。在执教球队的第二个赛季,贵州恒丰队因为成绩不佳,西班牙人赛季中被炒。

但是,俱乐部和主帅之间并未就下课达成合理的协议。

曼萨诺遭解约后,认为贵州恒丰拖欠自己薪水,遂将贵州恒丰告到了FIFA。

经过两年的听证举证,国际足联最终的判罚结果是,贵州恒丰需要在30天内向曼萨诺支付拖欠的薪水和违约金,共3043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贵州方面还要向曼萨诺支付每年5%的利息,计息日期从2018年7月2日开始计算。

这项今年2月作出的判决,时至今日贵州恒丰仍未履行。另外,除了拖欠曼萨诺的违约金、签字费之外,贵州恒丰还拖欠前外援的薪水一直没有支付,各种因素累加在一起,促使国际足联对贵州恒丰做出追罚。

知情人士透露,国际足联对贵州恒丰的处罚主要有两个:一是禁止俱乐部在三年内引援;二是禁止在一线队注册新球员。虽然这一处罚决定在国内暂时还未公开,但已经基本确定“实锤”。此前,一些经纪人试图向贵州推荐自己旗下的球员,但却被告知该俱乐部已经失去了引援的资格,这才揭开了FIFA重罚的“冰山一角”。而按照惯例,贵州恒丰未来也很难逃避来自中国足协的进一步惩罚,包括被罚款、扣分等。

盲目扩张恶果

恒丰在2017年升级后,因黎兵带队成绩不佳,美女总经理文筱婷在欧洲找到了此前在国安和申花执教都有不错经历的曼萨诺,高薪聘请西班牙人重返中超。

恒丰在第一个赛季最终获得联赛第8,远超外界预期。不过第二年,球队却撞上新秀墙,连战连败,曼萨诺撑了半个赛季就被解职。

球队为了保级,聘请佩特莱斯库取而代之,又大肆招兵买马,引进了张思鹏、郑凯木、杜威和斯蒂夫等优质新援。

但在这种缺乏理智的投入之后,球队不但没能保级成功,反倒背负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在两年后,这种负担依然挥之不去。

在前年降级后,恒丰已经连续2年冲超失败。他们本赛季仅仅取得中甲第7名,看起来距离中超的目标已越来越远。

这已经不是恒丰第一次出现欠薪问题。早在去年7月,该队外援克罗地亚人马格利卡遭遇欠薪,其中方经纪人就发表声明,称球员已和恒丰单方面解除合约。

不过此后球队将拖欠马格利卡三个月的薪水补齐,球员又神奇的出现在了联赛大名单中。

更神奇的是,2017年在恒丰仅踢了9场比赛,就和曼萨诺一起被裁撤的肯尼亚中锋奥伦加转会日本后,在J联赛跟随柏太阳神连拿J2和J1金靴。

性价比如此之高的外援,却在中超联赛被当成了水货。

足协新政中提到了中超俱乐部财政年度总支出不得超过6亿元、中甲不超过2亿元后。如果这笔赔款也要算进去,那恐怕恒丰的联赛资金更要捉襟见肘了。

输官司的历史

1999年,中国足坛出现了第一起外援合同纠纷案。海德尔将大连万达告上国际足联,万达俱乐部不得不向荷兰外援支付了包括转会费在内的50万美金。

仅仅在2002-2004年3年当中,FIFA就接到了11起有关中国足球的外援、外教起诉。

最近十年里,虽然资本狂潮席卷足坛,但是不差钱的中国足球在国际官司上依旧输得灰头土脸。

2012年,上海申花因为对德罗巴欠薪,导致“魔兽”愤然离沪。

这一事件使得中国足球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彼时,在英国、西班牙、德国、乃至日韩的媒体上,中国足球等同于说大话诓骗球员的笑话级存在。

此后,来中超的外援大牌每每参加亚冠时,总会被对手的球迷讽刺——“拿得到薪水么”?

这种情况直至恒大金元足球成功,夺取了亚冠冠军,才帮助中国足球消除了诓骗国际外援的恶劣影响。

德罗巴来中超,获得了轰动性的标签效应,也收获了糟糕的示范。

FIFA事后要求上海申花俱乐部赔付德罗巴1200万欧元,同时希望“杀一儆百”,警戒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

可这类事件却依旧层出不穷。

今年3月,上赛季效力于中甲辽宁沈阳队的外援穆伦加就表示,辽足方面从2019年就开始拖欠自己的薪水,正在寻求国际足联和中国足协的帮助,希望能讨回自己应有的报酬。

而4月,莫德斯特此前所属的俱乐部,向天津天海要求支付青训培养款。这两人的诉求随着天津天海和辽宁俱乐部丧失职业联赛注册资格,成了追无可追的坏账。

2018年3月,FIFA在哥伦比亚波哥大召开会议,明确了捍卫球员经济利益的目标,敦促各职业俱乐部必须严格履行合同,按时发放工资和奖金等报酬。

会议期间,国际足联做出以下决定:球员只要两个月未能领到合同中规定的薪水,就可以恢复自由身。

并且此类争议无需提交仲裁组织或机构,也无需提交纪律委员会,各国和地区足协必须无条件宣布球员为自由球员,立刻中止与原俱乐部的合同。

同时,球员可以自由转会加盟至其他俱乐部,欠薪俱乐部必须受到各国和地区足协的相应处罚。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外援能够主张自己的权力,而国内球员的讨薪往往艰难无比。

足球是名片么?

欠薪,在中国足坛并不鲜见,甚至到了球迷见怪不怪的程度。由于欠薪问题过于频繁,足协要求各俱乐部在新赛季注册前必须结清上赛季的拖欠款项,同时获得能够支付新赛季工资、奖金的担保。

否则将被中国足协直接取消职业联赛注册参赛资格。

2020赛季开始前,有11家俱乐部因为欠薪问题,无法上交工资奖金确认表,不得不退出中超、中甲、中乙联赛。

目前足协强力推进的中性化名称改革,虽然用强硬行政命令让一众球队敢怒不敢言,但不少低级别俱乐部的投资人大吐苦水。

这些球队不像国安、申花、鲁能、建业,有着20多年的底蕴和深厚资金背景。

有的建队才短短几年,有的低级别球队的曝光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彻底改为中性化名称,投资人恐怕会问:不给企业曝光度,投资足球的意义在哪,不如去投别的项目好了。

中国现在的足球土壤和足球文化,真的好到让那么多投资人心甘情愿往里砸钱不求回报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商人逐利,职业体育本身就是建设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人和(当年的中远)一次次搬家,从上海,到西安,再到贵阳,最后流浪到北京,被人戏谑为:四姓家奴。

这样的俱乐部被辗转售卖和搬家寻找资金源,显然是希望靠着足球,攫取足球以外的利益。

当足球无法发挥这样的作用后,这支当年的劲旅就成了王小二过年,从一支能打亚冠的狠角色,没几年时间就成了中乙球队。

足球,用好了可以是企业的名片,获得知名度,融资便利、批地有特权。比如当年的XX,如今的XX。

用不好,作为一个在中国纯烧钱贴钱的项目,足球甚至能拖垮一个企业,大连阿尔滨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近两天不少媒体报道,中甲球队泰州远大队投资方很可能要退出足坛。

本赛季还能在中甲打进升级组的泰州队面临转让甚至解散,主要原因是该队不少主力球员合同到期需要续约。但球队中性化名称后,大股东对球队赞助意愿明显减弱,不愿再掏钱养活球队。

作为一支升班马,他们是连续两连跳从中冠到中乙,再到中甲的,在中小俱乐部的发展上具有指标性意义。

还不单单是中小俱乐部,包括广州恒大,江苏苏宁等俱乐部的主体赞助商,也出现了资金吃紧的相关报道。

随着降薪、限投、改名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尽管压低了企业对足球的投入,但更让人担心的恐怕是,这些企业对足球已经没了信心。

少投入不如干脆不投入,既然出不了成绩,也没有了吸引人的大手笔和噱头,为什么还要为足球背锅挨骂呢?

泰州,恐怕会是这个寒冷的冬天倒下的第一块骨牌,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