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过世界杯,你总觉得中超VAR很扯?
世界杯期间,VAR(视频助理裁判)的使用收获了积极正面的评价。有报告显示:VAR在整届赛事中被使用440次,由裁判员到场边回看录像的次数为20次,整体判罚准确率从回看前的95%提升至99.3%。
但当VAR挪至中超赛场后,围绕它的争议却开始激增。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投诉意见就是“不流畅,败坏观赛体验”。
“比赛被切得太碎,裁判对VAR使用的把握缺少分寸感。”一位圈内资深人士向记者抱怨道。
俄罗斯世界杯上启用了VAR技术
中超VAR插播时间过长败坏观赛体验
后世界杯时代的球迷有种感觉:世界杯上VAR使用次数并不多,每到关键时刻就起作用。相比之下,中超的VAR则经常出现,比赛被其介入得支离破碎。
一位不愿具名的圈内人士告诉记者,从数据上看,中超跟世界杯使用VAR次数其实差不多(场均7次)。但不同的是,VAR在中超赛场逗留和抢镜时间显然过长了,这造成了球迷观感不理想。“就像看电视剧,一旦插播的广告时间过长,那收视体验肯定就不好了。”
的确,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考量,中超VAR所需要的甄别时间都过于冗长。
如中超第2轮,贵州恒丰主场2比3不敌河北华夏幸福。其中有3个进球,主裁判黑晓虎都需要通过VAR来判断。由于观看VAR耗时过长,补时长达10分44秒。这也让其遭受了滥用VAR的诟病。
一场进球大战,主裁判三次求助于VAR
而在俄罗斯世界杯上,主裁总能够像手持遥控器一般,轻易调阅出每一个想要查看的镜头。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场内33个摄像机位无死角地捕捉了每一个比赛细节。
这33个摄像机位中,有8个是慢镜头机位。而在这8个慢镜头角度中,有4个是超慢角度,还有2个是专用越位角度。到了淘汰阶段,还会增加2个超慢回放摄像头,用来回看每个进球过程。
这一豪华配置,将中超VAR比得狼狈。在中超,平均每场比赛的摄像机只设有12个机位。技术硬件保障不够有力,自然难为主裁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来辨认“结果”。
而如果显示器在主裁需要查看时突然黑屏,那么耽误的时间就更多了。
第15轮长春亚泰与大连一方的第3分钟,杨善平禁区内犯规,主裁关星示意查看VAR。但场边黑屏,关星整个人都黑线了。
主裁关星查看VAR时出现黑屏
单是维修VAR,就得耽误观众一些时间,观赛兴致焉能不败?
世界杯每场比赛VAR团队出动8人
不仅是中超摄像机位难以保证赛事流畅性,视频助理裁判的人手配备不足,也难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向主裁提供想要的答案。
据悉,在俄罗斯世界杯上,所有64场比赛都会由一个视频裁判团队负责。这个视频裁判团队包括一位视频助理裁判(VAR)和3位助理视频助理裁判(assistant video assistant referees),也就是AVAR1、AVAR2和AVAR3,所有4位视频裁判都是国际足联官方顶级裁判。
具体分工上:VAR主要负责观察上方角度,能够回看4个不同角度,并负责与现场裁判保持沟通;AVAR1则负责观察主要的摄像角度,并且在一旦出现需要回看录像的时候通知VAR;AVAR2主要负责分析越位的角度,主要判断任何越位错判。AVAR3则专注电视节目的反馈,辅助VAR分析意外事件。
除了4个视频裁判,这个团队还拥有4个录像回看操作员,他们将会向主裁提供最佳识别角度。也就是说,每场世界杯比赛的VAR团队有多达8人在同时工作。
也就是说,有8个人在同时为主裁提供素材、提供服务。
俄罗斯世界杯VAR团队除了4个视频裁判外,还拥有4个录像回看操作员
在You Are The Ref足球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前英超职业裁判公司总经理、FIFA“史上最佳100位裁判”之一的基思·哈克特看来,VAR依然有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应该建立配合更为默契的团队,来提高判罚的精度与效率。
在FIFA“史上最佳100位裁判”之一的基思·哈克特看来,VAR团队还有提升空间
“沟通很重要,最好的方式是让VAR组在赛前一起交流磨合几个月,建立互信,从而无缝配合,更好地服务比赛。”他对记者表示。
短时间内越多人参与,越能给出清晰判断
相对而言,中超VAR团队的磨合期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足协裁判一位负责人曾在联赛之初介绍说:“我们在赛季开始前一共进行了8次培训。目前我们能够使用的视频助理裁判有12名。”
即便如今VAR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分配到每轮八场联赛中去,人手依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视频回放间内通常只有三到四人。
“在短时间内,越多人参与工作,就越能给出清晰的判断,这自然会缩短VAR用时。”一位圈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世界杯上,VAR经常在做出非常肯定的甄别后,直接提示主裁做出改判——主裁根本不用跑到场边查看回放。”
中超VAR向主裁传递信息出现滞后
因人手视角所限,中超VAR经常无法实时配合主裁做出准确判罚,以致出现了信息滞后。这就会导致主裁即便在进入下一个判罚情境后,还要被迫中断比赛,跑到场边进行赛事回看与追溯。
中超第13轮大连一方客战北京人和。在比赛第12分钟,人和后卫饶伟辉在和一方球员汪晋贤的对抗中倒地。在事件发生一分钟后,在视频助理裁判的提醒下,主裁石祯禄跑到场边观看了回放。在汪晋贤故意踩踏对方球员小腿的动作确信无疑后,石祯禄向前者出示了一张红牌。
VAR团队人手有限使得判罚用时拉长
而在VAR提示之前,主裁只是判给人和队一粒球门球。而由于VAR无法实时给出纠错提示,这让比赛不得不出现“时光倒流”。
这种判罚无法与赛事进程同步的观赛体验,当然会招致观众不适。
中超引入VAR后益处是获得了,干扰也不小
俄罗斯世界杯上,球迷会充分感受到:主裁在争议出现时并不会立即叫停比赛并返身查看回放,而是尽力维护比赛的流畅。但与此同时,他会和VAR始终保持沟通状态。如有必要,主裁才会中止比赛并奔赴回看区。
场上出现争议时,世界杯主裁会始终和VAR保持沟通
而终止比赛同样是有讲究的。在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制定的八条使用指南第二条中明确指出:“如果双方球队都没有很好的进攻机会,裁判员可以停止比赛(来观看回放)。”
反观中超,主裁在面临争议局面时通常会立即叫停比赛求助VAR。这导致了比赛场面的割裂。而主裁与VAR之间因软硬件条件所限所消耗的巨大沟通成本,又让比赛面临着“二次伤害”。
不仅如此,一些中超主裁对基本的VAR规则认知也存在着误读。
如8月2日晚第15轮天津泰达主场对阵恒大。第67分钟,天津泰达队妙传行成单刀,阿奇姆彭将球打进。助理裁判举旗示意越位,主裁傅明哨声响起,判定进球无效。
随后,主裁判傅明一直在与VAR通话,在耽搁了3分多钟,傅明示意,维持越位原判,泰达队进球无效。
主裁傅明就越位球与VAR沟通显得业余,因为这不在启动VAR范畴之内
但根据VAR介入的四种情况(进球、点球、红牌和处罚对象错误),傅明就“越位球”跟VAR的沟通根本不在规则范围之内。这显示,中超一些主裁并未吃透VAR规则,随意启用VAR,也因此造成了比赛的耽搁与延误。
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推行VAR时有一个初衷,那就是“最小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显然,一些中超裁判们还没有完全吃透规则。益处是获得了,干扰也不小。”这位圈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结语
中超先于英超、西甲等成熟联赛引进了VAR。但这一“先手引进”,并不代表了“先进”。
由于中超在摄像机位、视频裁判数量以及吹罚理念方面均存在短板,这让VAR引入后始终充满争议,距离“最小的干扰,最大的益处”这一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拥有改良意愿固然是好,但如果在改良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操切行事,往往效果不佳甚至会偏离设想。
相比世界杯VAR操作得流畅与娴熟,中超VAR软硬件以及吹罚理念都亟需提档升级。如果这一揽子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球迷和媒体的抱怨声就始终不会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