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准噶尔最后之战:25勇士降伏7000对手,乾隆作画写诗告慰先辈

时间: 来源:足球直播
标签:

站在格登山上张望,天空碧蓝,流云很少,牛羊洒落在锦缎般的坡地上。阳光下,远处墨绿的松林很鲜亮,林中偶然传来长长的鹿鸣声。山下蜿蜒流淌的苏木拜河浸润过的地方,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六团的肥田沃野。“军垦第一哨”营房遗址犹如裸露的骨骼坚挺眼前,向西远眺,能够看见哈萨克斯坦静谧的农庄。

格登山:平定准噶尔最后一战之地

格登山,新疆伊犁的山,也是一座边界线上的山,位于昭苏县西南约60公里处,毗邻哈萨克斯坦。格登山,蒙古语,意谓山拱起像人的后脑骨。格登山没有高大伟岸的雄姿,而矗立在山顶的一通记功碑,又使我们信服这是一座英雄山。满汉蒙藏4种文字的碑文,全称是“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夏天,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通碑文,向我们说明这里是清政府平定准噶尔的最后一战之地。

清朝统一准噶尔之战,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而与准噶尔贵族之间进行的战场。平定准噶尔,清准之间发生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历时70年之久。

这70年的战争中,准噶尔的四个汗,陆续遭到康雍乾三朝的最严酷的军事打击。1688年,噶尔丹势力侵扰喀尔喀蒙古。康熙大帝御驾亲征,杀败噶尔丹。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台吉,与清军交锋于西藏,惨遭失败。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承父位,组建炮兵部队,与清军对峙于阿尔泰一带。1745年,时年50岁的噶尔丹策零感染瘟疫,病逝伊犁。

不久,上层人物达瓦齐在噶尔丹策零的女婿支持下,继承汗位,继续与乾隆对立。这位准噶尔的最后一位汗,最终兵败格登山,而清军正是在这里完成了平定准噶尔的大任。

猛士阿玉锡,徒步万里归顺清朝

准噶尔末代的汗——达瓦齐,穷兵黩武,异常残暴。达瓦齐对准噶尔的统治引起了天山南北各族百姓的强烈反对,人们忍气吞声,成群结队地逃离家园,向清朝呈降。

阿玉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投奔清朝的。阿玉锡其人,原本是准噶尔部人,曾达瓦齐的麾下当过养马的小吏。从画像上看,他身材颀长,精通击技,异常骁勇,但却没有得到达瓦齐的重用。有次,上司来马场检查工作,见到马匹有丢失的现象。盛怒之下,就用火枪对准了阿玉锡,将要扣动扳机。岂料,骑在马背上的阿玉锡毫不畏惧,飞奔而上,夺走上司的火枪。

这种激烈反抗,后果是要接受被砍掉两只臂膀的酷刑。雍正十一年(1733),20来岁的阿玉锡不甘坐以待毙,毅然出走。当时,清朝已经在漠北地区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驻地在乌里雅苏台,这个机构负责掌管着唐努乌梁海和喀尔喀四部等处军政事务。

阿玉锡从伊犁出发,徒步万里,来到乌里雅苏台,投奔了清军。跻身军旅的阿玉锡,以万里投军表达了自己对清朝的忠诚,又在军营生活中展示出了他的精湛武艺。投清之后,原本给达瓦齐饲养马匹的阿玉锡,受到重用,时来运转。乾隆皇帝听说了阿玉锡万里来投的壮举,赐给很多礼物。

格登山上,25勇士降伏7000对手

阿玉锡投清20年后,立下大功一件。

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五万将士远征伊犁,寻找机会与准噶尔末代的汗达瓦齐决战。对乾隆而言,早日平定准噶尔,尽快结束这场延绵70年的战争,是当务之急。

战争打响后,双方激战于伊犁。准噶尔末代的汗——达瓦齐,率部撤退到格登山。达瓦齐虽然受到了挫折,但仍有集结再战之力,他们组织7000人凭依山势,固守待援。

清军不知达瓦齐虚实,派人上格登山一探虚实。此时的阿玉锡,随队参战,帮助清军打仗。已是40多岁的他,仍然孔武有力,身形矫健,勇猛过人。清军主将派出阿玉锡和两位巴图鲁,率22位勇士前往格登山,连夜侦查。

五月十四日凌晨,阿玉锡在内的25位勇士,趁着夜色前往格登山。他们都是准噶尔人,语言的便利使他们轻易骗过山下的守备。没有人拦截他们,因而他们直抵达瓦齐在山顶的大营。

黎明时,25位勇士奇袭达瓦齐的大营。阿玉锡手持长矛在骑着马上飞奔,遇敌便刺,见敌就杀。他们人数不多,但枪矢齐发,在敌人的指挥机关打了起来。敌人误以为遭到清军包围,无心打仗,斗志被瞬间瓦解。准噶尔末代的汗达瓦齐,带百余亲兵仓皇逃跑。

此战,原本出来打探情报的阿玉锡,竟然带着20多名勇士擒获了达瓦齐主将20多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格登山受降6500人。这就是平定准噶尔的最后一战。几天后,吃了败仗的准噶尔的末代汗达瓦齐,被人献俘。

乾隆请人为阿玉锡画像

胜利来得很突然,乾隆很难料想到。持续70年战争,真的就这么结束了。当年夏天,乾隆祭拜家庙,告慰先祖。

战争结束,阿玉锡来到京城,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乾隆让他担任了散佚大臣,从二品,成为一名高级侍卫官。同时,又欣赏了他的马术,又请来郎世宁为之画像。

郎世宁所绘《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以写真的手法,刻画出阿玉锡这位少数民族勇士的刚强坚毅。画卷上的阿玉锡,手持长矛,肩挎火枪,在马儿四蹄飞扬之间,冲杀向前。画中没有任何背景,显示出了阿玉锡上阵杀敌,如入无人之境。乾隆皇帝为这幅画题跋,亲笔写下一首赞诗。

乾隆的赞诗中,记录了平定准噶尔之战的很多细节。譬如说阿玉锡是荆轲式的人物,他们25人夜袭达瓦齐,还受降六千五百骑。乾隆把这些战果都写了进来,又说:于格登山,贼据险守。率廿四人,间道袭后。诸贼大溃,爰以成功。

准噶尔的末代汗——达瓦齐被俘以后,解送京城。乾隆并没有为难达瓦齐,封他当了亲王。对于达瓦齐来说,这是个幸运的结局。郎世宁绘制、乾隆题诗的《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今天仍悬挂在台湾省某个博物馆的某个角落里。

林则徐被贬流放新疆时,谒访过格登山旧战场。写下诗句:“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山河往事总让人为之动容。而今的格登山上,四顾界限分明,乾隆二十年所立平定准噶尔勒石铭碑,在边关的雨雪和风云中,依然昂首挺立。两百多年过去了,格登山上的平定准噶尔勒石铭碑,昭示着祖国版图的完整统一。

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康熙皇帝开始,清军与准噶尔展开长期斗争,直到乾隆皇帝时期准噶尔被彻底平定。这场战争持续70年,八旗兵和绿营兵为巩固国家疆域,浴血沙场,不懈努力,仍然值得今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