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我把一生都献给体育科研事业

时间: 来源:足球直播
标签:乒乓球

梦想的实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1958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科研所”)的前身——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挂牌成立,中国的科技助力体育强国梦也从这一刻开始。老一辈科研人员凭着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克服了重重难关,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为今天中国体育科技的长足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据科研所原所长陆绍中回忆,1958年冬所长赵斌、副所长任蔚农率体育科学考察团访问苏联中央体育科学研究所、列宁格勒体育科学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回国后遵循国家体委主管科研所副主任黄中的指示,吸收但不照搬苏联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办所经验,组建科研所,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田径、游泳、举重、体操、球类、自行车、射击等十个项目的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服务。五六十年代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简陋的仪器并没有磨灭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大家都希望能促进我国的体育科学事业蓬勃发展,更有效地服务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民体质的增强,为“一线”服务,深入运动队,运用科研手段给教练员当参谋。

原运动医学研究室研究员、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者翁庆章说:“科研所的办公楼经常是灯火通明。加班加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科研所仍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在国家体委的支持下,购买了当时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原有基础上改良了血乳酸微量测试方法,组建了气体代谢分析系统,确定了我国有氧及无氧能力的研究方向,同时,自主研发了心率遥测仪,创建了跳高技术分析实验场地。

建所之初,在全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研业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61年,科研所全年共完成课题19项,科研论文报告48篇,国外运动资料综述8篇。同年,为了备战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资料研究室组织专家着手收集日本、法国、匈牙利三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档案资料100多份,特别是熊斗寅、林国本等人破解了日本的弧圈球,为国家乒乓球队及时提供了分析资料,使乒乓球队有的放矢地调整训练内容,助力乒乓球队取得了优异成绩。

原球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焕群也是乒乓球科研的幕后英雄。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后,为了实现将直板快攻改成直板反攻的设想,当时的主教练许绍发找到吴焕群,在运动员身上做了三个月的可行性技术研究,对运动员打球时的肘关节变化和球拍倾斜角度等进行了精细科学论证,最终利用新打法帮助中国队走出低谷重夺世界冠军。吴焕群还促成了世界上唯一能够测量乒乓球转速的仪器——测转仪的诞生,从而使国际乒联在2000年正式决定用大球代替小球。退休后吴焕群又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科研课题《中国乒乓球竞技制胜规律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老一辈体育科研人的成就不胜枚举,然而比他们的成就更多的,是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熊斗寅就在《体科奋进50年》一书中回忆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的一切学术成就离不开科研所这片沃土,我的学术成长一直孕育在科研所的摇篮里。”几代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六十载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历史见证了他们的初心与努力,也不会忘记为中国体育科学事业流淌过汗水、挥洒过热血的每一位体育科研专家。(顾宁 刘思彤)

乒乓球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