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千万别忘记体育精神的感染力!
近日,湖南城市学院的大一新生王栋在微博发表“这辈子都不可能爱国”、“军训到底有什么用都大学了还想着给我洗脑”等言论而被网友举报,还在宿舍对其他同学爱国言论冷嘲热讽。校方认为这种言论影响极坏,在官网公告取消发文学生王栋的入学资格。
这一事件,也引发有关爱国主义和素质教育的讨论,引起了媒体和人们的关注。 从一个体育教育者的角度来观察,体育文化在人的素质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其实可以做得更多。
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
近现代的体育教育,首先是从欧洲开始的。因为,欧洲首先把体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欧洲的体育教育,在丹麦、荷兰、英国等国家陆续兴起。这其中,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是一个典型,因为橄榄球(Rugby)运动在这个学校诞生。1845年,拉格比公学的学生制定出了橄榄球运动的规则。那么为什么橄榄球会出现在这个学校呢?因为该校的校长托马斯·阿诺德提倡学生进行“竞技运动自治”。通俗地说,就是让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低年级学生玩。高年级或受尊敬的学生组织体育比赛,如编写秩序册、组织学生等,学校领导或体育老师进行总体把关。
现在世界上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许多来源于英国,或者说英国人把一些体育项目规范化、标准化了。现代足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848年,足球的第一个规则《剑桥规则》出现,其实来源于剑桥和牛津大学的比赛。 拉格比公学的这种做法还吸引了年轻的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前来考察。1894年,顾拜旦成立了国际奥委会。
奥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是更快、更高、更强。其实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善。 国际奥委会认为,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文化+教育”。与教育融为一体,才能坚持奥运的正确方向;与文化紧密结合,从而保证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育并重:德育智育体育
我国的“体育”一词最早来自日本。之后,原先指代体育教育的“体操科”逐渐变为更具现代意义的“体育课”。毛泽东在1917年的《新青年》上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认为体育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作用,他还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
我国的教育家张伯苓1907年提出了“奥运三问”,认为“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他还推动1922年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很重视体育教育。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实际上,国外很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发挥。美国把体育作为一个产业,但更注重体育的教育功能。美国的大学体育,产业价值很高。如NCAA篮球四强赛(包括2场半决赛和1场决赛),品牌价值居然位列全球前10名。亚拉巴马大学的橄榄球、北卡和杜克大学的篮球都非常有名。不过,美国大学的教育价值更高,大学通过体育文化的浸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性、领导力。例如印第安纳大学的“小五百(Little 500)”自行车赛,被誉为“世界上最棒的大学周末”(The World's Greatest College Weekend),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呈现和表达,还是维系校友的纽带、传承体育的桥梁。
爱国主义:立德立言立行
现代社会,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巨大,特别是通过媒体传播,成为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提出的“媒介事件(Media events)”。奥运会和世界杯就是明显的例子。
1964年的日本、1988年的韩国通过举办奥运会,极大地提高了国家形象。俄罗斯在过去5年中举办了6项世界大赛,分别是2013喀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3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2014索契冬奥会、2015喀山世界游泳锦标赛、2017联合会杯足球赛、2018俄罗斯世界杯,对国民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大有助益。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即将举办2026年世界杯和2028年奥运会(洛杉矶)。
说到爱国主义,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1981年3月20日,中国男子排球队在0:2落后的情况下以3:2战胜当时的男朝鲜队,获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北京大学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中国女排五连冠、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1990年亚运会成功举办后,“亚运成功、众盼奥运”也成为时代的呼声。2008年“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更是留下了宝贵遗产,应该说对国人的言行,起到了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难怪曼德拉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体育的教育功能,需落细落小落实
体育的教育功能无需多言,关键是要化为行动。青少年可塑性强,在受教育阶段, 正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的最佳时期。体育的榜样作用,特别能激励青年人。问题是,我们怎么做才能入耳、入脑、入心。
例如,在年度票房冲破500亿的时候,我们能否拍出《摔跤吧,爸爸》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体育电影?因为影视作品具有促进共识、文化建构、身份认同等功能。
例如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甚至有恶化的趋势。今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扭转趋势,体育能做些什么?
再例如今年9月1日的《开学第一课》,当天晚上,我国女排、女篮、男篮相继在亚运会上夺得冠军。女排以8个3:0强势夺冠;女篮虽然是小将担纲,也是霸气侧漏,全胜夺冠; 男篮则是在落后16分(22:38)的情况下逆转夺冠。体育比赛的魅力在于悬念,是无剧本的“真人秀”,如果《开学第一课》切换一下镜头,播出中国体育健儿在三大球项目的3个夺冠时刻,不正是这个节目最好的宗旨所在和功能发挥?
教育是长期的一个过程,有时是间接的、无形的、润物细无声的,因此突显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落细落小落实显得格外重要。
来源:上观新闻